2025年7月初,杭州桐庐的雅鲁漂流景区因为一件“手机落水”事件引发舆论震动。
一名村民打捞上游客手机后索价1500元,遭拒后竟当场将手机再次扔回河中。
游客报警、警方介入、村民被拘、手机被再度捡起又再次索价……事件发展出乎所有人意料。
捡上来的手机,“谈不拢就扔回去”7月6日下午,十位游客在桐庐雅鲁漂流景区体验项目过程中,其中一人手机意外落入水中。
由于漂流路线不可逆,他们一直漂至终点才返回源头寻物。
到岸后,一行人沿着沿河摊位打听手机去向。
第一家摊位的村民称手机已被人打捞,并让她们去前面找“打捞的人”。
展开剩余82%在第二个摊位前,一位中年男子自称“就是捡手机的人”,面前还摆着一个装着多个手机的塑料箱。
游客确认手机型号后,对方便从箱子里拿出一部相符的设备。
紧接着,男子提出“辛苦费1500元”,否则不归还。
面对这个价格,游客明确表示“出不了那么多”,愿意支付400元感谢费,但遭对方拒绝。
几次讨价无果后,男子突然情绪激动,当场将手机扔回河道,还冷冷说了一句:“自己下去捞去。”
围观游客和游客同行都惊呆了。那一刻,原本还能靠沟通解决的事情,突然崩盘。
不少网友后来表示,给点辛苦费可以理解但是这价格太荒谬了:
“个人认为捞了手机,可以适当的给些辛苦费,但是1500确实是太狠了,搞个三五百我想大多数人都能接受,毕竟人家也付出劳动” “可以适当的要二三百辛苦费,但1500太多了,讹人,当地风气不好呀”警察及时到场目睹手机被扔回水中,其中一位游客情绪失控,立刻尝试脱鞋下水寻找。
河道并不宽,但水流湍急,底部满是碎石,水位深浅不一,稍有不慎极易滑倒。
刚踏进水中不到几秒,旁边的路人急忙拉住她,才没有让意外进一步升级。游客们随即选择报警。
接警后,桐庐公安派员到现场了解情况。警方随后将这名中年男子带走调查,经核查,男子姓方,49岁,属当地村民。
警方确认该男子有前科,在本次事件中存在“明知水情危险,仍故意毁坏他人财物”的行为,已触犯《治安管理处罚法》第四十九条相关规定。
当天晚间,警方发布处罚决定,对方某处以行政拘留7日。
警方表态称,此举旨在规范景区秩序,也提醒公众,“打捞不是免责牌,更不是谈判筹码。”
水位下降后手机重现时间来到7月9日,几天来连日晴天,漂流河段的水位明显下降。
在一处石堆旁,一位阿姨在捡垃圾时意外发现一部损坏的手机,通电失败但外形基本完整。
这位阿姨主动联系景区和游客,自称是“捡到手机的人”。
游客赶到现场,现场确认型号、壳套、贴膜后,基本确认这正是当日被扔回河中的手机。
最初,这位阿姨表示愿意“原样归还”,但在听说游客愿意支付400元“感谢费”后,话锋一转,改口说:“400不行,怎么也要800。”
第二次争执再度引发不满。游客无奈,再次报警。最终在警方协调下,手机顺利归还,未支付额外费用。
警方事后表示,该阿姨行为未构成违法,但从社会层面来看,类似事件可能会形成“习惯性围绕失物讨价还价”的不良风气,亟需规范。
“免费打捞”成临时应对方案面对网络舆情发酵,7月9日下午,桐庐雅鲁漂流景区通过媒体作出回应。
景区负责人陈姓经理表示,目前确实存在村民私下打捞游客失物、收取“辛苦费”的情况,且这类现象由来已久。
由于该漂流项目采取开放式河道,河道较长且位于村民聚集区域,一些人长期在水边“等落水物”。
游客多默许,也有人自愿支付报酬,导致“打捞收费”逐渐演变为一种“灰色交易”。
陈经理坦言,景区此前曾发布提醒标语,提示游客避免携带手机和贵重物品漂流,但没有强制执行措施,也未设立专人打捞。
部分游客对自愿打捞行为表示支持,管理方也一度持“睁一只眼闭一只眼”的态度。
但此次事件曝光后,景区已启动整改措施,承诺:禁止村民私自下水打捞;设立专人组成的免费打捞队伍;新增漂流物品提醒与规范管理条例;张贴统一的服务说明和警示标识。
景区方面表示,未来将配合执法部门,严管私下打捞行为,确保游客权益不再被“现场谈价”所困扰。
打捞辛苦本没错,但辛苦不该变成漫天要价。付出不是特权,拾金不是交易。管理空白才是让事件升级的根源。
如今景区表态整改,警方依法处理,手机也终于归还失主。
但类似的事,如果没有制度兜底,依然可能再次发生。
对此,您有什么想说的呢?欢迎在评论区留下您的看法!
发布于:福建省广瑞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